不追求復古,而是找回真東西
01
内運外動的身體哲学
「運動科學」儼然成為了一種時尚產業,從觀賞比賽,逐漸養成群眾全民健身,專業教練等,已經在中國的各大城市產生了共鳴。
運動,已經不只是說一說,而是開始做一做,是好事,更是強國強種必經之路。
當我們經常掛在嘴邊說「運動」一詞時,是否有想過,其實老祖宗早就給這個名詞下了一個更精准的定義:「內運外動」- 這也是中華武術最核心的概念。
內運不是浮誇玄學,外動也不是粗枝大葉,華人很早就把運動研究透徹,必須是身心配合的肢體操作,才能符合「運動」的規範,武術就是「運動」最典型的展現。
華人是文化不斷層的民族,武術從遠古沙場的兵戎相見,演變成鬧市中的游場較藝,進而化成看家護院的民間技藝。
推廣武術,正是因為親自感受到了這份濃厚的身體文化底蘊。
練拳不斷讓我們在這種快速變遷的生活壓力之下能喘一口氣,回頭思考自己是否遺忘了什麼?
每次練拳,我們都會給自己一份心情轉變,把手邊的事情放下,要準備打拳踢腿了。
練拳的節奏是:喚醒,起功,練功,收功。不把身體準備好,是無法練好一套拳的;站樁,架腿,撐拔,甚至只是呼吸吐納,都是很好的喚醒自身。
安靜地面對自己變成一份格外重要的功課。
如果說武術是對自我觀照的一種訓練,那麼武術人更應該仔細聆聽自己的身體。
劈掌有個小訣竅:前手要小指翻肚上,後手同時舉臂擦耳緣。這件事看似簡單,實質複雜,每一劈都要匯聚心神,前後分注。每一次的劈掌,都是對自己最嚴格的要求,這就是中華武術迷人的地方。
練武之人總是追尋本質,而不是形式。功夫要練在身上,不是留在手上;手法好學,身法難練,各種身體學問皆然。騎馬打仗的經驗能放在手無寸鐵的尋常百姓家,因為濃縮了本意,褪去了外型;小娃蹲馬步踩地打出的一拳,是世代戰場上延續的兵殺之法。
東方身體文化是環環相扣,不斷累積而成的。
反觀社會,西方工業化生產不斷取代手工。我們對吃的開始講究,住的開始講究,出行的方式也開始講究,只有穿還停留著些許的將就範兒。能套頭的就不纏繞了;能拉鍊的就不穿扣了;能找個尺碼將就點的,就不在乎是否真的合身了。
對衣服的品味妥協了,只要是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款式,就算剪裁併不適合,但是能穿就好。布料的運用,是一片片組合起來,適合工廠的流水線,不適合我們骨架與肌肉的沿線也沒關係。
從武術文化到身體美學,兵器是手臂的延伸;衣服是身體的延伸。
我們認識到中國人的身體並非等比放大放小,而是有的身型嬌小,有的勻稱中等,有的身材巨大;有的肩腰均勻,有的手長腳長,有的虎背熊腰;
而現在樣板T-shirt變成了大眾社會主流的選擇,大量生產的快時尚佔據了消費渠道,買一件衣服不是為了穿一生,而是穿一年,穿一季,甚至穿一個月。衣服與身體的關係幾乎消失。
通過這種思考,我們一直尋找一件真正屬於東方身體的服裝設計,而不是在形式上不斷模仿的外來服飾的產品。
總有一天,我們要把自己的服裝做出來,一件屬於東方身體的設計,一件延續著華人身體脈絡的設計,一件從中華武術運動研發出來的設計。
讓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們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。
下一篇